终究是我家

2007/01/22

 
 
  Posted by Picasa

2007/01/19

花棉袄

    苏北的新娘娶过门的时候,盖红头巾、穿花棉袄。
    苏北地区多水路,童年时候的印象之中,新郎这边的人早早地吃过早饭,然后用船撑过几里地却迎娶新娘,这便叫做娶亲。那娶亲的船一路放鞭炮,离岸的时候、过桥下的时候和靠岸的时候都是必须放鞭炮的。那鞭炮北方地区叫做二踢脚。娶亲的船到了女方的地界,在靠岸的时候,船上的跳板必须由女方的代表,一般是新娘的兄弟姐妹来放,假如女方的人不放跳板,男方就上不了岸。新娘的人站在岸边迟迟不动手,只是在等待新郎给红包,或是嫌新郎的红包给得太少。新郎必须要从跳板上走才能下船,直接跳到岸上是不被允许的,所以新郎只得把红包给到对方满意为止。所幸大家只是图个喜庆,女方的人看红包拿得差不多,既有钱又不烟,便帮新郎把跳板放好。女方的人放好跳板之后转身迅速往家里狂奔,他要回家去关大门,不让新郎进家。
    新郎紧追着跑到女方家里,大门紧闭着,只得往又往门缝里面塞红包,直到对方满意把门打开为止。往门缝里面塞的红色便叫做“开门缝”。新郎进了大门,还要进堂门;进了堂门,还要进房门--这两道门也要给“开门缝”才行。等到新郎进了房门,新娘盖着红头巾坐在床上哭哭啼啼,正和她的母亲惜惜依别,尽管用不了几天她就可以回来,或者这两家人相隔才两里地。新郎见到这样的情况,人家把姑娘好不容易拉扯大,这一嫁出去就如泼出去的水,心里必然要觉得过意不去,所以还需要给丈母娘一个大红包。等把丈母娘安顿好,新郎便要抱起或者背起新娘去那娶亲的船,这一路上新娘的脚是不能着地的,所以新郎必须要有好体力。倘若新娘的家离河岸有个五里地,新郎就要累坏,幸好苏北地区多河道,一般情况下每家一里之内必有河岸。新娘上了船,还要由女方的人帮助把跳板收上船,这叫做“起跳”。
    之后,新娘便随着娶亲的船去新郎家里,一路上鞭炮放个不停自不必说。新娘一路上仍然盖着红头巾,而她在娶亲的船上是否还要继续哭哭啼啼,旁人并不知晓。娶亲的船所到之处,河岸上、大桥上、小桥上看热闹的人极多,大家尽相讨论谁谁谁家的新郎,谁谁谁的新娘。而这个时候全村的小孩子大概都想跑到新郎家的河岸,去看看新娘是不是漂亮。刚刚迎娶回家的新娘,大多是漂亮的,小孩子弯着腰、斜着头在河岸边守着,新娘一上岸,便想办法看一眼,然后匆匆地跑回去告诉大人:新娘挺漂亮。
    新娘到了新郎家里,把着堂门就是不肯进门,这个时候婆婆就要出面好说歹说,顺便给红包,然后才能解决问题。之后在堂门之内大堂之上,新郎新娘二人拜堂成亲,行夫妻之仪式,娶亲之事才告一段落。新郎新娘进入洞房之后,外面的喜宴方才开始,大堂内共放置四张方桌,院内、邻居家里饭桌还有若干,大家共同欢庆。苏北逢饭宴,点鞭炮开始吃,结束时也要由鞭炮来宣布结束,在结束之后,大人们一般不能离桌,否则都是不礼貌的。许多小孩子就是因为吃饭吃一半就要匆匆跑掉,回来就免不了就挨打。这些都是老祖宗的规矩,从小就要教育好小孩子,因为小孩子长大了也是要结婚,也是要走这步路的。
    闹洞房的事是这样的,新郎的娘舅那边辈份最大的儿子要去压床,新郎又要交红包才能把那小子请下床上,让新娘坐上去。苏北地区有方言“娘舅咯滴表咯大三尺”,即是说娘舅那边的兄弟是要大自己一些的,因为这些“表咯”很可能要在你结婚这天闹事,他要是死活赖在你的洞房里面不走,你连洞房也搞不成。运气的不好的,遇到个“表咯”才三岁,你红包给晚几分钟,他把尿尿在你床上,这种情况就很是不妙。
    苏北的新娘结婚的时候不穿婚纱,第一因为当地没有婚纱可以穿,第二因为婚纱这个东西是西洋货其实一点用都没有。苏北的新娘结婚时穿的是花棉袄,厚厚地往身上穿得结结实实,红底印花的花布,充满了无比的喜庆,一看就知道那是新娘。穿着花棉袄的新娘看进来很是憨厚的样子,脸蛋儿红扑扑的,小身材胖乎乎的,那田野之中隐约的、成熟的小妞就是她,她的模样总是诱人的,惹得大人小孩都要流连不已。若干年后这穿花棉袄的新娘也会捧着饭碗站在河岸边或者大桥上,却看别的新娘坐在娶亲的船上,真不知道她那时心里怎么想。年轻的时候她曾经哭哭啼啼地离开家门,被哪个苏北的汉子娶进了家,她从此背负上一个苏北家庭所有的苦难,直至有一天她容颜老去青春不在。偶尔她从箱底再次翻出那依然崭新的花棉袄,大概都要忍不住回忆那新婚时的甜蜜一番,那时她还是一个姑娘呀,而现在,儿子大概也要娶人了,女儿大概也将要被人娶了去。这贫穷、质朴的大苏北,她将所有的历史都写在了苏北女人的身体上,苏北女人又将那些历史全部存到了花棉袄的甜蜜记忆当中,至于那些花棉袄,大部分的时候都被压在箱底,当做了新鲜的记忆得以永存。

2007/01/01

无名老乡+校友

  Posted by Picasa

  Posted by Picasa